孩子放學時,手上拿了一個玉米棒的零食,說是表現好的獎勵。
然後說道,這是班上一位小朋友,因為在課堂上偷吃東西,所以被罰請全班的。
我覺得奇怪,心直:「這是哪門子教育方式?」口快:「老師要同學買東西請全班,這樣不好吧!如果他們家沒有足夠的錢,怎麼辦?]
孩子:「不是全班都有,是只有表現好的才可以得到!」她見我陷入沉思,補充:「這是她第三次上課時偷吃麵包,小朋友報告老師,所以才處罰的!」
我一聽更覺奇怪:「她吃的是麵包,不是零食,那一定是肚子餓了啊!是因為你們沒有下課(學校經常以各種名目取消下課),還是她下課沒有吃?」
孩子:「她因為作業都錯太多,下課時間都在訂正…然後,她都把早餐帶來學校吃…」
我聽了著實難過,對孩子說:「妳覺得老師的處罰對她有幫助嗎?她肚子餓,可是下課不能吃,結果上課不能好好學,下課訂正也不能好好改進,不是就愈來愈跟不上了嗎?妳想想看,妳想睡還是肚子餓的時候,如果我硬要妳寫作業,妳做得好嗎?如果我是她,我會覺得上學一點都不好玩!」
孩子開始同理那個同學的處境,似乎也理解我的擔慮,但可能覺得夾在導師與媽媽的不同價值之間很為難,所以沉默。
我又問:「老師是怎麼教妳們的呢?同學在向老師報告之前,有沒有先提醒她呢?」
孩子:「老師說,在走廊上跑、還是上課做不對的事,同學看到第三次,就要跟老師說。」
我不禁搖搖頭,老師傳達的訊息,再加上小一孩子的解讀,我相信不會是友伴間互相善意的提醒,反而會比較像是等著別人犯錯,集滿三次就可以當抓耙子,還可以幫全班贏得「福利」…
搭捷運時,換我沉默,孩子也許意識到這個「獎品」背後的「問題」,等到站下車時說要送給我…
我不禁想起每次進班當晨光媽媽時,這女孩熱切回應的積極;想起運動會那天,這位飛毛腿女孩勇奪全年級第一時所露出的自信與光采;還想起了上次進班時,老師對遲到鈴前不久進教室以致聯絡簿抄太慢的她所投以的冷峻、嚴厲眼神…
心中不禁浮現很多問號:
老師自己也是家長,如果她的孩子在學校遭遇同樣的事,她會怎麼處理呢?
而這孩子的家長,從老師那兒接受到何種訊息,又是如何陪伴孩子因應這樣的處置呢?
教學現場,孩子們到底習得了哪些生活、學習、與人互動的價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