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參加徐堰鈴主持的「如何表演戲劇中的『回憶』工作坊」,和姊姊以及大學生們一起探討回憶的本質,以及如何在舞台上展演回憶。當初是看到堰鈴的這段文字,興起了報名參與的念頭:
Notes
嗨~這個網誌乃是基於知識公開化的精神,分享我對於戲劇、劇場與教育的學思成果,兼有生活隨筆。除部分演講與教材引用圖的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目前多以超連結方式嵌入,若有侵權,敬請告知),其餘屬於我寶貴的智慧財產,還請您給予尊重,勿任意轉載或摘錄。
如果您對我的專業感興趣,在「自報家門」有聯絡方式,我很樂意能通過面對面交流,提供比文字更多的(知識與人力)資源。謝謝~
2017年5月8日 星期一
《生之夜色》觀後小記
《芭樂人類學》是一本集結眾人類學家與人類眾生相的讀本,淺顯易讀,但也有理論的支撐。在林子晴與胡正恆書寫〈曼德拉的身影,非洲音樂地景的啟應〉篇章中,讀到曼德拉的運動策略:「談判時,如果你用對方了解的語言,對方會動腦;如果你能用對方的語言,那會打動他的心。」「如果不擺脫痛苦仇恨,人將永遠身陷籠牢。」「要與敵人謀和:必須先跟敵人和作,然後敵人變成夥伴。」「攀過一座高山之後,還有更多山脈等著。許多人必須一再地行經死蔭幽谷,才能抵達心中自由的山巔。」這幾筆引言讓我想到5/6看的表演--EX-亞洲劇團跨國製作的《生之夜色》(The night side of life)。
訂閱:
文章
(
At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