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嗨~這個網誌乃是基於知識公開化的精神,分享我對於戲劇、劇場與教育的學思成果,兼有生活隨筆。除部分演講與教材引用圖的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目前多以超連結方式嵌入,若有侵權,敬請告知),其餘屬於我寶貴的智慧財產,還請您給予尊重,勿任意轉載或摘錄。 如果您對我的專業感興趣,在「自報家門」有聯絡方式,我很樂意能通過面對面交流,提供比文字更多的(知識與人力)資源。謝謝~

2017年12月17日 星期日

參與無獨有偶《野溪之歌》製作有感


配合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水土保持劇《野溪之歌》校園巡迴製作,針對低、中、高三個年段的小學生觀眾們,分別設計了一整套四節的演前學校課程以及演後學習單。為了要兼顧認知與情意的向度,借閱很多跟溪流生態相關的書與資料,企圖打開課程想像的格局,也反覆咀嚼作品源頭、莊詠婷的繪本《野溪怎麼了》與沈琬婷創作的《野溪之歌》劇本,生出了總計58頁的教育配套計畫(教案+教學資源)。


理想上,我是希望現場教師能在劇團進校演出之前實施,甚至我也願意自己通過教師工作坊demo一遍或予以說明。不過現實上,劇團行政和地方學校教務工作龐雜,沒有舉辦與老師面對面的工作坊,加上沒有強制性,最終我並不知道最後有多少老師採用,也不知道小觀眾們是否因為這套課程而與戲有更深刻的連結。

美華導戲的功力自不在話下,從自己觀賞的場次和事後傳回的照片看來,每一場次,從演員到觀眾,都是深深投入其中的。優秀的作品不言自明,我相信即使沒有「演前導引」,小觀眾們也都能感受到作品傳達的多重意涵。我也真的很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參與這個作品,在圓形舞台中一同想像與感動,思考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連結。

這幾天,劇團以及美華上傳照片,我陸續看到孩子們在學習單上的回應,分享他們的「看見」,他們不只表達對於現代偶戲形式的經驗,也傳達出對於這個作品意義的理解與詮釋。每一個字、每一幅圖,都坦誠地反映了他們的觀戲經驗,無比珍貴!其中有幾張照片讓我尤其感動萬分,因為真的有低年級的老師實踐了我所設計的課程,事前帶領孩子們用手作製作了與故事相關連的「動物們」,然後帶著「牠們」一起進入故事,成為演出的一方風景;也有高年級的老師將我以小溪第一人稱口吻寫的信傳達給學生,讓他們願意分享自己的成長故事…

教育工作常常是隱微的,不像表演本身那麼容易被看見。但教育能以長期、緩慢、頻繁的接觸,補充表演帶來的驚喜和感動。我喜歡自己是一位在戲劇與教育間來回遊盪的戲劇教育工作者,我相信只要有一點微光,就能在寒冬中注入溫暖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