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嗨~這個網誌乃是基於知識公開化的精神,分享我對於戲劇、劇場與教育的學思成果,兼有生活隨筆。除部分演講與教材引用圖的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目前多以超連結方式嵌入,若有侵權,敬請告知),其餘屬於我寶貴的智慧財產,還請您給予尊重,勿任意轉載或摘錄。 如果您對我的專業感興趣,在「自報家門」有聯絡方式,我很樂意能通過面對面交流,提供比文字更多的(知識與人力)資源。謝謝~

2018年6月27日 星期三

關於教育部跨領域美感教育實驗課程開發計畫


由師大承辦的教育部跨領域美感教育實驗課程開發計畫是個踏實深耕的大型計畫,從2014年至今,已是第六年。第一期的10所高中種子學校開發出20個課程;第二期初擴增為67所國高中,後期下銜小學階段,再增加110所合作小學,同時邀請師培大學加入,成為跨領域美感教育在地諮詢輔導基地,並且在師培職前階段紮根。目前,全國總計有177所中小學、12所大學加入此計畫,累計開發出超過300個課程

這個計畫不同於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主張視覺、音樂、表藝在領域內進行統整,揭示「以藝術為本」(arts-based)的跨領域美感課程概念,鼓勵藝術教師和非藝術領域教師合作研發課程,讓不同專業的教師在共備、協作的歷程中擴充各自的視域,而學生則能在非藝術學科的學習過程中也擁有美感經驗。在此歷程中,計畫團隊通過訪視/協作會議和課程觀摩,以非常細緻的陪伴,提供教師增能、諮詢、媒合、協調、記錄、發表等相關人力、物力資源。唯課程開發歷程順暢與否,仍有賴教師自身的動能與校方的行政支持。

我在第一期即受邀擔任諮詢委員,見證課程從無到有的開發歷程與成果。當時眼見某校發布的新聞稿「重學科、輕藝術」,一度擔心這種跨領域的模式,不但無法如願擴大藝術在學校的接觸面,反而有可能進一步被邊緣化,然事實證明我是多心了--當藝術確實為學科帶來清新的課程與教學視野,並且在學生身上乃至教學團隊與學校風氣產生可見的影響,藝術為本的跨領域不只創造了連結與關係,也坐實了美感教育的擴延與深耕。

計畫在第二期的後期擴大規模,而我也是在此時受邀成為協同主持人。進入決策中心,有時會遭受揭開內幕後的幻滅衝擊,但參與這個計畫的核心運作後,我深深以身為總計畫團隊成員為榮。這半年來,我參與過無數次內部會議,進入許多教學現場訪視與觀摩,我們也分區舉辦多次會議/座談,向學校、教師澄清計畫的理念和方向。上自資深的主持人,下至第一線執行的助理們,莫不兢兢業業,謹慎審度辦理事項的細節,務使納稅人的錢轉化為合理的教育投資。

這週,我們分南、中、北三區辦理聯合會議,邀請大學教授、學校校長、教師,分別從師培、美感教育、行政、課程與教學等面向做經驗分享與交流。以6/26中區會議為例,會中有教授從自身的專業,提出了跨領域美感課程的理論;也有就師培大學的職前育成,嘗試了新的跨領域課程運作方式。中小學現場教師中,若干人提到了他們是從跨領域的教材中找出共通點作為協作共備的起點;亦有分享將「沙拉」打成「精力湯」的跨域融整方向;有老師體認到美感不只是藝術,也是對生命不放棄;有老師提出校長、行政系統的支援固然重要,但只要找到跨領域美感教育課程實驗的意義感,由下而上也能克服困難,甚至在沒有計畫支援的情形下,也願意繼續推動。可以觀察到,這些以藝術為本的實驗課程如涓滴細流,催化了教學現場的改變。即使它們在跨域的界域、規模、格局、內涵,以及對跨域的想像,會因為教師的專業、生命經驗、學校情境資源,以及目標學生的相關條件而有所不同,我覺得這樣的多元性正是這個計畫可貴之處,也證成了聯合會議分享交流的意義。

近年來,國家對美感教育確實挹注不少資源,但教育部官員卻也在備詢時難以招架「民眾無感」的批評,因此據說未來會整合資源、集中火力,由地方政府提出在地化的美感教育計畫,予以推動、執行。可以理解,教育部期待的是便於推廣、成效立見的課程模組,然從精彩的實驗課程往往是接地氣、從回應學校/在地環境脈絡長出來、也需要時間發展來看,我覺得也許更關鍵的是回到原點問:什麼是教育?什麼是美感教育?進而想像百年的教育計畫。

跨領域美感教育實驗課程開發計畫很棒的是持續記錄、分享精彩的課程影片,也正是因為有這些為著更好的學習、更好的美感經驗持續努力的老師們,讓我始終未對體制內的教育感到失望。年底前,我們還會辦理一系列的發表與交流活動,也會將相關理論和案例集結出版,歡迎持續關注,惠予建議,亦可洽詢相關窗口,了解參與的可能性。

7月~9月 美感跨域.在地走讀
10/5、6 國際研討會暨跨領域美感實驗課程成果展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Any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