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互動式的戲劇教學來說,探究教師的「計畫課程」、現場落實的「實際課程」與參與者所體會到的「經驗課程」三者之間的縫隙,至為關鍵。雖然課程研發是許多老師倍感吃力、我卻相當嫻熟自信的部分,戲劇教育正在浪頭上的中國,更是對教案企求若渴,我應該趁此機會多多發表與分享,但戲劇教學的許多細節繫於教學者的信念與現場因應的能力,未必反映於教案中,課程計畫者縱有再好的構思,若不能落實而及於參與者,也是枉然。所以,我寧可以親自帶領工作坊的方式進行推廣,不想課程與教學的理念和創意被急就章的誤讀和誤用。不過,以我平日獨立設計課程與擔任教學的工作模式,實在不容易在過程中捕捉和記錄三方的異同,也因此,參與者的觀點和回饋尤其珍貴。
2016年暑假肇始,應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之邀,為新進團員設計了一套以該團經典作品《快樂王子》為題材的戲劇課程,透過示範、討論、分析與重構,和團員們一起探索以戲劇深化王爾德原創文本的可能性。團員即知即行,立刻就將課程帶到了劇團為立賢教育基金會辦理的戲劇夏令營中。
同年年底,當我應桃園藝文輔導團之邀帶領2次共4小時工作坊時,將原本為偶戲演員而設的架構微調,著重在戲劇如何開展、深化文本的意義層面。教師們在歷程中的參與相當投入,事後還以文字給予我諸多正面的回饋。其中,邀請我的陳韻如老師,更是相當用心地記錄了脈絡和自身的感受與反思,讓我非常感佩。我鼓勵她發表,提供沒有機會參與的人一個認識和想像戲劇教學的渠道,文章最後刊登在《美育雙月刊》第219期(2017/9):戲劇愛閱 啟發多元識讀之美感體驗,歡迎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