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嗨~這個網誌乃是基於知識公開化的精神,分享我對於戲劇、劇場與教育的學思成果,兼有生活隨筆。除部分演講與教材引用圖的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目前多以超連結方式嵌入,若有侵權,敬請告知),其餘屬於我寶貴的智慧財產,還請您給予尊重,勿任意轉載或摘錄。 如果您對我的專業感興趣,在「自報家門」有聯絡方式,我很樂意能通過面對面交流,提供比文字更多的(知識與人力)資源。謝謝~

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歸零與無限:台北市卓越藝術教育教師增能計畫

今年五月(5/24、25),我應大直高中張幼玫老師之邀,為一群臺北市國中小表藝老師規劃為期2天,共12小時的「卓越藝術教育表藝教師增能工作坊」,依對方的期待,循序漸近規劃「教育戲劇」(drama-in-education)的體驗工作坊、原理原則、戲劇教學慣例、課程設計等內容,定出「歸零與無限」的主題。


進入新的學年度,幼玫老師延續工作坊的餘溫,並回應台北市教育局近年推動的「領域共備計畫」(以潘慧玲教授為首研發的《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進階手冊2.0版》為參準,倡議教師落實「共備、觀課、議課」三部曲),組織社群,規劃了一系列的共學行程。

其中,為了讓來自不同領域、學校的老師們有共同的起點,9/6大家一起到北美館看展覽--先以小組為單位參觀當期的《小.大》、《情定終身》與《崩解劇場》,中間全體聚集,分享交流所見所得,然後重回展場再觀察體驗;下午則回到大直高中,由我提示「共備2.0」和「教育戲劇」的精神,引導老師們進一步探討上述展覽在主題或形式上,能如何啟發表演藝術單元課程的設計。各組老師開始發展出很不一樣的教案。
 
11/1我到誠正國中參與張懿茹老師的觀課與議課,下午也就各組共備的課程成果發表,提出建議。會中,幼玫老師導入設計思考的討論方式,請社群成員集思廣益,分別以「+」,「-」,「!」,「?」具體指出個別教案的「優點」、「不足」、「亮點」、「不確定」之處。
會後數天,除了就個別教案提出精進建議,我在FB社群給老師們留下這段話:


各位老師們辛苦了!在常態教學的同時,還要運用新觀念、新方法,生產新教案,著實不易。要為你們大聲喝采!結案在即,加上我自己這週比較忙,就不再就個別教案一一給予回饋,只提出一個大方向供未來參考:
傳統的教育性戲劇/劇場(educational drama/theatre)著眼於戲劇/劇場的教育功能,預設了知識的單向傳輸,故而「文以載道」;然而,源於英國的DiE/TiE,基於不同的教育信念和教學關係,相信學生也能有input,教學互動相長,所以是通過戲劇的情境,一同探索人類的處境及相關之可能性。引導者在過程中當然可以操控議題的走向,但相對於在課程名稱即指向明確的教學目標,更接近「暗渡陳倉」地教,以加深加廣但開放的提問引導,讓參與者在過程中自己或與夥伴找答案。換言之,形式上的過程、即興,是與相對開放的教育信念和教學關係相生相成的。這樣的設定可能和自己當學生或接受師培的經驗不同,也因此富於挑戰,值得持續嘗試,找到屬於自己的實踐之道!
與大家共勉~


12/2,我再次到誠正國中觀課。南大戲劇系畢業的懿茹老師戲劇教學技巧沒話說,我主要是就課程設計的整體面向再次提醒。

考量台灣表演藝術教學現場的教師未必是戲劇背景出身,不少是視覺、音樂專長的配課教師,也有很多是舞蹈專長,我一向鼓勵教師們從自身專長出發,開展課程,待建立教學自信後,再逐步加入其他的形式元素。戲劇作為綜合藝術,教育戲劇作為架構課程與教學的方法,本來就可以靈活運用。然而,不免發現舞蹈背景的老師長於肢體動作與畫面的建構,當嘗試編創戲劇課程時,卻容易忽略角色和情節的推進;戲劇背景的老師一旦採用相對而言著重「內容意義」的教育戲劇時,又容易流於語言文字的討論與表述,偏廢其他形式元素的學習。事實上,有許多人誤將教育戲劇窄化為「議題取向」,未能領會它在當代的定位:不只關心更好的學習,也關心更好的戲劇。教師在設計課程與教學時,不只要善用戲劇與劇場元素,致力打造能夠「身歷其境」的學習環境,也要能引導學生見樹也見林,讓情感與思維的經驗通過提問與反思的稜鏡,上升為「整體的意義」。

12/14臺北市教育局辦理卓越藝術成果發表會,表藝領域召集人張幼玫老師就整個計畫的歷程做了非常精彩的呈現,也彙編〈歸零與無限:藝表人材的教育戲劇之旅〉為證,至為用心。


這半年多與老師們同行,儘管對於臺北市教育局和教學現場許多應「世界設計之都」而出現的「資源」與「潮流」有所保留,也對於體制中的老師們經常(不自覺/不得不)被命題作文牽著走感到同情,但第一線教師為著某種教育願景,願意在繁重的課務、行政和學務之餘承擔、學習更多,仍然讓我肅然起敬。只是,相對於責成在職教師追求卓越創新,我更加體認到在師培階段紮根觀念、啟迪方法、試誤容錯的重要性!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Any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