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嗨~這個網誌乃是基於知識公開化的精神,分享我對於戲劇、劇場與教育的學思成果,兼有生活隨筆。除部分演講與教材引用圖的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目前多以超連結方式嵌入,若有侵權,敬請告知),其餘屬於我寶貴的智慧財產,還請您給予尊重,勿任意轉載或摘錄。 如果您對我的專業感興趣,在「自報家門」有聯絡方式,我很樂意能通過面對面交流,提供比文字更多的(知識與人力)資源。謝謝~

2018年9月15日 星期六

9/15《從小丑醫生看兒童安寧緩和醫療》講座



關注紅鼻子醫生(Dr. Rednose)好一段時間了,除了認同用戲劇陪伴病童的理念,看著一些有為的劇場青年(曾靖雯、朱怡文、蔡孟純)分享加入之後的自我覺察和服務心得,更加湧起參與的意念。本來很想參加今年的培訓,惜時間不允許而作罷。因此,發現有這個講座時,不多思索就報名了。

2018年6月27日 星期三

關於教育部跨領域美感教育實驗課程開發計畫


由師大承辦的教育部跨領域美感教育實驗課程開發計畫是個踏實深耕的大型計畫,從2014年至今,已是第六年。第一期的10所高中種子學校開發出20個課程;第二期初擴增為67所國高中,後期下銜小學階段,再增加110所合作小學,同時邀請師培大學加入,成為跨領域美感教育在地諮詢輔導基地,並且在師培職前階段紮根。目前,全國總計有177所中小學、12所大學加入此計畫,累計開發出超過300個課程

2018年4月14日 星期六

基因的力量

在天氣不穩定的週六午后,有感:

基因有時是以禮物/喜劇的方式體現--

在孩子樂在音樂、閱讀、繪畫的神態中,每每彷彿看到童年的自己。

彷彿是暖壽的概念,這已是今年收到第3張祝我母親節的畫作了。
色鉛筆淡雅的畫風,讓我忍不住想到陳致元的得獎作品《想念》。



有時則是以災難/鬧劇的方式--

有一位富於好奇心和實驗勇氣,搞斷自己大腿、自致近視的媽媽,孩子在週末午后把手指放進冷凍庫被金屬底板黏住,似乎也就不足為奇了。

所不同的是,媽媽當年自知搞砸了,採取秘而不宣、沉著忍痛的因應方式,「被稀釋過」的孩子則是驚慌疼痛得哭出來,而在媽媽處變不驚予以協助的同時,竟冒出:「媽媽,對不起!」這句話…

孩子後來解釋是因為自知做錯事。我告訴他毋須道歉,因為他的皮肉痛已經是莫大的教訓了…

2017年12月17日 星期日

參與無獨有偶《野溪之歌》製作有感


配合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水土保持劇《野溪之歌》校園巡迴製作,針對低、中、高三個年段的小學生觀眾們,分別設計了一整套四節的演前學校課程以及演後學習單。為了要兼顧認知與情意的向度,借閱很多跟溪流生態相關的書與資料,企圖打開課程想像的格局,也反覆咀嚼作品源頭、莊詠婷的繪本《野溪怎麼了》與沈琬婷創作的《野溪之歌》劇本,生出了總計58頁的教育配套計畫(教案+教學資源)。

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戲劇治療應用於兒童與青少年輔導工作國際研討會小記

1999年申請學校時,本來屬意Hertfordshire Univ.的「戲劇治療」,無奈因為不具有諮商資格,無法申請。後來到Univ. of Warwick接觸同樣陌生的戲劇教育,開展出接下來這一路的風景。

不過,基於對人的好奇與關懷,以及在戲劇虛實之間探索如何成為更好的人,即使我面向的通常是「一般大眾」,不少參與過我課程/工作坊的參與者卻表示,我與他們共同開創的戲劇經驗,雖無治療之名,卻常常具有療癒的效果。如果有幸經營團體較長的時間,我往往能發現到訴諸身心與想像投入的戲劇共事,能為個人、群體以及關係撐出寶貴的空間,帶來可見的質變。

這兩天有幸參與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和財團法人基督教臺北市私立伯大尼兒少家園主辦的「戲劇治療應用於兒童與青少年輔導工作國際研討會」,有諸多體會。

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

為母者首次出手的期中考前準備

不想讓孩子以為學習是為了考試,希望讓他們的學習基於自發的動機居多,除了提醒他們就作業、平時測驗原本不懂的地方釐清問題、確實訂正,之前很少插手孩子期中考試,甚至搞不清楚他們的考試日期。另外,除了覺得題目品質待商榷,不認同以反覆練習建立反射式作答的能力,又深感孩子現在的課業量,比起我們當年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從來就不是評量或測驗卷的愛用者。

2017年10月27日 星期五

重返復興崗有感

應邀擔任論文評論人,再度回到復興崗。

2017年10月18日 星期三

Epithets的生活妙用


大一【西洋文學概論】,老師教了一個修辭術語「epithet」,指的是史詩描述人物或事物特性的特定形容修飾語,像是fleet-footed Achilles,rosy-fingered dawn,wine-dark sea。當時大量的字彙,還有ID/配對記憶題型,把我搞得頭昏腦脹的。不過後來對故事更了解、英文也有長進時,覺得這些形容修飾語生動而優美,很能啟發想像。時隔多年,幾乎都忘了epithet這個字了,沒想到近日竟有實際應用的機會,而且到目前為主成效不錯!--與文學、創作無關,而是與親子關係有關。

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

小三社會隨堂考的後續與反思

昨天晚上抱著孩子,跟她聊聊上中年級以後的感受,探討狀況背後的原因和可能的改進之道,孩子、老師、家長關於學習在認知上的差異,也讓她知道還有不參與考試(老師主動提出)與轉換環境的選項。當然,最重要的,是讓她知道她絕對擁有我們的愛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