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際會,得知女性影展這兩天開放若干場次供報名觀賞,發現今早10:40競賽短片的場次關注老年與醫療議題,恰好是我與姊姊近日合作探究的方向,便相約同行。
這個場次共包含了四部短片,分別是記憶迴廊 Labyrinth (15分)、親旅行 A Trip with Mom(25分)、餘生 Transitioning(48分)與漂過海的牽絆 Beyond the Bond(31分),前兩部屬劇情片(fiction),後兩部則是紀錄片(documentary)。
劇情片將人生場景以予凝煉,有意識地通過藝術的轉化,在敘事節奏與畫面與象徵的處理上,更為集中--在《記憶迴廊》中,獨居的老婦,因耶誕這傳統節日家庭團圓的氛圍,更顯孤寂,遊盪於被翻攪而起的千絲萬縷記憶間;《親旅行》以輕快詼諧的調性,鋪敘母女對於「未婚懷孕」與「女性走入婚姻」一事的世代差異,「爛掉的水蜜桃」以及「盛放的繡球花」分別借喻失序的婚姻與正盛的青春與愛情。這些人物和故事固然真實,卻是基於「普遍性」被建構出來的。
相較之下,紀錄片讓觀眾直面現實中他者的生活場景,未設有隱喻和轉化的距離,衝擊是巨大的。《餘生》通過一位護理長的視角與生活日常,照見醫院加護/安寧病房中的醫病關係與生命樣態,某些場景勾起自身的經驗,某些護理的畫面讓我不忍凝視。《漂過海的牽絆》則是聚焦於一位離鄉成為新住民的勇敢女性,戀愛到婚姻初期的短暫甜蜜之後,是一肩扛起照護三度中風先生與家庭經濟、父喪亦未得見其最後一面的身心煎熬。這些真實的身影與故事雖然具「個殊性」,卻牽引著我想像相關群體的共同處境,關心在影片結束之後,她們的人生又會如何走下去?換言之,這些故事不只是個人的,也是社會的。
影展的策展論述,可見其既連結也深掘的意圖,不僅關注影像中的女性社會圖像,也望向影像產業中的女性。以今天看的四部短片來說,覺得新一代的影像工作者,在議題的探討與形式的掌握都交出了傲人的成績,影像敘事普遍動人而發人深省。
年輕時,一度覺得自己與眾不同,能跳脫社會文化建構的女性形象。年過三十之後,益發覺得在父權社會中,女性不管天份、家庭背景或工作為何,終將面對承擔走入家庭,養育或孝親責任的挑戰,有著諸多共同的境遇和心聲。另一方面,我卻也發現,女性的柔韌彈性與堅毅智慧,更有機會從瑣碎的日常中生出生存的力量,甚至開展新的格局視野。現今國際社會中,許多女性領導人的決策與行動,便是絕佳的證明。期盼21世紀的女性,不再需要以複製父權結構的方式證成權力/利的擁有,而是能篤定從容地從自身的存有,演繹活著的意義,締造連結,從社會結構與生活細節中,改善自身與世界的處境。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Any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