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託擔任「第四屆師資培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三天工作坊「幼兒表演藝術教材教法」場次的主持人,回到母校,踏進拆除舊大樓後重建的新生教學館。
這個研討會由教育部主辦,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承辦,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發展促進會和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共同協辦。細看各場次的主持人與主講人,可發現從北到南、西到東,有諸多傳統師範校系和現場教師參與其中,涵蓋的主題、區域和人員確實廣泛、多元。也許是研討會的層級夠高,也許是臺大擁有相對優渥的資源,看到免費的活動除了提供資料袋,還備有精美的茶點(上、下午各一次)、午餐,心中不禁湧起複雜的感受--一方面肯定主辦單位鼓勵師資、師培、教師交流研討的誠意,另一方面則憶起當年在N線學校籌辦國際學術研討會時左支右絀的窘境,強烈感受到台灣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現實。
幼兒表演藝術教材教法的主講人是新竹教育大學幼教系的副教授劉淑英老師。她舞而優則教,投身舞蹈教育多年,除了參與舞蹈和兒童劇場展演,在高教階段培養人才,也進入幼教現場和孩子們一起玩肢體、玩創意。她為這次的工作坊帶來了一箱的教具,包括:字卡,偶、布料、鬆緊帶、泡綿…,她以「一、二、三、四、五」的手指謠為例,帶領與會者從動物、數字、交通工具發想,將唸謠慢慢發展成有角色、有情節、有動作的小展演;運用氣球的概念,再搭配依「靜態姿勢」、「定位動作」、「位移動作」概念製作成不同底色的單字卡,轉化為口語引導的身體遊戲;利用簡單的素材(如:泡綿條),製作成由三個人合作操作的執頭偶。她還播放了若干幼教現場的影片,其中,包含彈性布、床單布、任意剪裁的泡綿、各類不同質感的音樂都成了孩子探索身體、進入想像的有效媒介。但我認為當中最重要的關鍵是,成人提示身體和共用空間的節度之後,給予孩子自由探索身體的時間與空間,讓每一個小人兒找到屬於自己的舞步和歡喜的樣態。
來自花蓮的劉淑英老師充滿活力,舞者和舞蹈教育(特別是創造性舞蹈)的背景,讓她相當看重由孩子在玩身體過程中,自發產生的創意和故事,所以她一再提到自己的教材教法並不包含繪本。而課程發想上,受到Mollie Davies《幼兒動作與舞蹈教育》啟發良多。
身體不只是孩子感受世界、探索世界的起點,也是成人歸返內在安定的基點,就如同雲門舞集舞蹈教室期許「享受肢體的韻律,也學習傾聽身體的聲音,從容自在的和自己對話」,正視身體為表演藝術乃至生活行動的載體是必要的。唯身體之外或即興之餘,如何與生活、世界做進一步的連結與開展,成人的引導,其他形式媒介或他者的故事,我想應是不致相斥、反而能使之充實穩健的鷹架。
身體不只是孩子感受世界、探索世界的起點,也是成人歸返內在安定的基點,就如同雲門舞集舞蹈教室期許「享受肢體的韻律,也學習傾聽身體的聲音,從容自在的和自己對話」,正視身體為表演藝術乃至生活行動的載體是必要的。唯身體之外或即興之餘,如何與生活、世界做進一步的連結與開展,成人的引導,其他形式媒介或他者的故事,我想應是不致相斥、反而能使之充實穩健的鷹架。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Any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