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嗨~這個網誌乃是基於知識公開化的精神,分享我對於戲劇、劇場與教育的學思成果,兼有生活隨筆。除部分演講與教材引用圖的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目前多以超連結方式嵌入,若有侵權,敬請告知),其餘屬於我寶貴的智慧財產,還請您給予尊重,勿任意轉載或摘錄。 如果您對我的專業感興趣,在「自報家門」有聯絡方式,我很樂意能通過面對面交流,提供比文字更多的(知識與人力)資源。謝謝~

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

對藝術生活學科中心(表演藝術)的期待與想像

請問有多少人知道,有一個藝術生活學科中心(http://site.hs.ntnu.edu.tw/artcenter/),專門負責高中階段藝術生活學科新課程的推動?查看網頁,它在2005年就由教育部委託師大附中成立了,團隊由師大附中的老師兼任,也有一些專職的助理協助相關業務,截至去年為止,已執行了十年的計畫(http://site.hs.ntnu.edu.tw/artcenter/about_us-2/)。不過,由於主要負責的老師歷來非表演藝術專長,所以相對於視覺和音樂,表演藝術這一軌的計畫似乎比較沒有看到連續性、發展性的規劃和成效。
忘了當時是如何受邀擔任諮詢委員的。之前因為在台南工作,又一人照顧兩小,無法出席台北的會議,僅以書面意見回應我覺得有待商榷的草案。去年,回到台北,得以出席會議,並且善盡諮詢職責,為今年度的教師工作坊草擬了以下的系列講座/工作坊,並獲得實施:
RATIONALE: 高中是學生延續、深化之前所學,進一步發展人格、興趣,以及人生價值信念和生活態度的重要階段。這時期的經驗,除了可能影響他們對未來校系的選擇,也有可能形成他們生活處世的潛規則。有鑑於此,本年度在講座規畫上,特別在課程規畫與教學技法的研討之外,著力於藝術與生活、學校課程與日常生活間的有機關連,希望通過臺灣當代劇場的推動者與實務工作者的分享,涵蓋「當代創作議題」、「從專業藝術教育到通識藝術教育的轉化」、「從生活出發的藝術轉化課程與教學」等面向,並且將重心放在不同作品意義的探尋,以及對當代生活的感受暨藝術與教學的轉化,讓老師乃至於學生有機會超越課綱的框限,想像、尋思、實驗自己/群體在「藝術-生活」所能夠扮演的角色—品評者、參與者、策畫者、執行者、創作者、展演者、中介者、學習者、推廣/教學者…,將藝術的思維和實踐,落實於特定目的/場域或尋常生活之中。歡迎老師們一同來學習!
講座依序為 :
3/15. 當代表演藝術的多元嘗試 (對應課綱 A-V-6, A-V-7)邀請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老師介紹近年國際表演藝術的重要作品,引導教師探究這些作品表述的議題,以及創作者為了達成這樣的目的,在形式上做了何種選擇。
4/18. 教師即製作人:從演出製作的通則與慣例到校園製作的轉化(對應課綱E-V-6)有鑑於教學現場對於展演的期待,邀請《演出製作新鮮人手冊》的作者沈敏惠老師,以工作坊形式,引導教師就校園製作的現實條件、規模與進程,研議出可資參考的工作方法。
5/10.以人為本的應用戲劇(對應課綱P-V-6, J-C2)「木有枝工作室」的曾靖雯老師敏於感知和行動,她將戲劇帶入社區、監獄、婦女團體…,因應不同的對象、共事的空間,發展出不一樣的戲劇經驗。她將以工作坊的形式,帶領教師們歸返自身,從心出發,叩問表演藝術教學的意義。
6/7.教師即策展人(對應課綱E-V-5)有鑑於新課綱期待藝術領域課程「融入重大議題,結合藝術領域的基本素養與社會文化的關切」,邀請到行為藝術家葉子啟老師,啟發教師從自身專長、生活經驗暨學校特色出發,發展開/深掘議題且轉化為藝術課程與教學的實務能力。
9/13.從生活出發、回到生活的表演藝術: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對應課綱A-V-6, J-C3)近年國內有不少創作者打破劇場演出的框架,讓表演藝術跟觀眾更貼近彼此。邀請到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的藝術總監鄭嘉音老師分享無物不成偶的巧思,以及劇團如何在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勞動、創作與生活,引導教師從生活中開採創作與教學的靈感。
10/25.教師即創作者/表演者/觀眾(對應課綱P-V-5)若將任教的學校、教室當成表演的舞台,教師因應這特殊的環境、對象,可以發展出什麼獨具一格的作品(課程/教學方案)?經過前幾次講座和工作坊的醞釀,計畫以成果發表會的形式,邀請教師將大腦與身體重新連結,以「課程最理想狀態下的學生創作」為題,呈現長約5分鐘的表演片段,在演員與觀者的對話與角色切換中,重新思索關於表現、鑑賞與實踐的學習,教師能夠如何引導學生?
去年的提案在幾乎沒有他案的狀況下成案,我自己也頗感意外。於是,致力於知識的公開化與公眾化,擔任每一場講座的值日生,整理了以下筆記:
在今早第二度參與期初會議後,我終於意識到這個組織的成員雖勞心勞力,但運作上具有某種程度的封閉性格,畢竟這個關乎全國課程的中心由高中教師兼任,在時間、格局和動能上有著先天的限制。尤其,很可能為了符應課綱,未能從更高的位置和更大的脈絡,想像高中表演藝術的可能性(記住!它在12年國教中,只是藝術生活學科中與應用音樂、設計與視覺藝術並列的三選一科目,很多學校根本不開)。然而,高中既是形成獨立人格的關鍵階段,他們如何認識表演藝術(絕對不是只有表演!!!)、參與劇場活動並且嘗試評論(劇場預設觀眾也需要觀眾)、在協商與試誤中體驗創作的樂趣(編劇、表導演、設計、技術、行政的溝通與整合),都可能牽動著下一個世代的表演藝術產業以及美感品味,如果教師只限縮在課程與教學技巧的精進,未免可惜了表演藝術好不容易掙來的法定課程地位。四月份擔任全國學生創意戲劇比賽評審時,更覺高中表演藝術教育可以著力的地方還很多!
在FB上看到狂想劇場行政總監 曾瑞蘭分享了在昨天表盟舉辦的2016表演藝術論壇中,圓桌會議的討論主題和成果(補入其他資深劇場行政的回應):
桌1: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場館與空間:場域的鬆綁(學校、替代空間、商業空間),中小型演出空間需求,演出場地全台盤點,各地活動中心硬體健檢,在地、活力、與民眾生活連結的劇場
桌2:面向未來的製作新方面:未來性、延展性、下一步?合創與共製?(如何運用彼此資源把可能性拉大),表演場域開發,成立分享平台(藝術行政、製作),藝術節的節目主動參與,如何培養未來的觀眾(娛樂、藝術),試演(自我審視、觀眾反應),異業結合,擴大社會參與
桌3:多元意見的採納與共識凝聚:多元並存,教師學習與教育體系,全人與全產業的思維,跨部會協調,不合時宜的制度鬆綁,合乎實際的發展情況,政府與業界的溝通,同行對文化政策的不瞭解,中介組織(乘載固定長久的功效,假使發生行動,one voice,解決一個再一個),人才外流問題,政策的形成和推動過程和結論透明公開,固定定期廣納多元意見的管道,熟悉立法及行政的第三方中介平台,中介組織進行遊說行動時,各單位摒棄本位思想,相忍為大環境。
桌4:表演藝術產業的扶植培育新思維:人才培育、實習機會、製作的SOP、觀眾培養 (藝術教育)、學校與表演團體合作、個人與團隊的發展諮詢
其中,有很多學校或學科中心可以連結或使力的地方。她提出的具體建議是:「先辦理一場學科中心與表演藝術團體的交流會,促進互相多認識,將彼此的需求提出交流,有機會可以研擬幾個共同的合作辦法,或可結合跨部會(教育部和文化部)的資源,也可以表團自身的活力注入,或學校各自特色來發展表演藝術合作項目。也可以先把幾個學科中心活躍的參與者,邀請辦一個咖啡分享會,讓表團更多人知道現在學科中心對未來的想像與推動,教育現場上,我們可以如何攜手,先多一些了解。」我覺得是很棒的想法,已轉知學科中心備查。
忝為諮詢委員,我心心念念學科中心的資源取自於納稅人,在提供建言時自期能夠力求宏觀、公正。但我不是完人,畢竟也有盲點和侷限。所以,即使未必有立竿見影之效,想要邀請大家集思廣益,以【劇場人】、【大學戲劇類科教師】、【高中教師】、【家長】或【其他】身分,說說您對藝術生活學科有何期待和想像,我會彙整諸君寶貴意見,供藝術生活學科中心參考,衷心盼望能促成表演藝術教育的實質紮根、深耕與成長。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Any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