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嗨~這個網誌乃是基於知識公開化的精神,分享我對於戲劇、劇場與教育的學思成果,兼有生活隨筆。除部分演講與教材引用圖的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目前多以超連結方式嵌入,若有侵權,敬請告知),其餘屬於我寶貴的智慧財產,還請您給予尊重,勿任意轉載或摘錄。 如果您對我的專業感興趣,在「自報家門」有聯絡方式,我很樂意能通過面對面交流,提供比文字更多的(知識與人力)資源。謝謝~

2017年12月17日 星期日

參與無獨有偶《野溪之歌》製作有感


配合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水土保持劇《野溪之歌》校園巡迴製作,針對低、中、高三個年段的小學生觀眾們,分別設計了一整套四節的演前學校課程以及演後學習單。為了要兼顧認知與情意的向度,借閱很多跟溪流生態相關的書與資料,企圖打開課程想像的格局,也反覆咀嚼作品源頭、莊詠婷的繪本《野溪怎麼了》與沈琬婷創作的《野溪之歌》劇本,生出了總計58頁的教育配套計畫(教案+教學資源)。

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戲劇治療應用於兒童與青少年輔導工作國際研討會小記

1999年申請學校時,本來屬意Hertfordshire Univ.的「戲劇治療」,無奈因為不具有諮商資格,無法申請。後來到Univ. of Warwick接觸同樣陌生的戲劇教育,開展出接下來這一路的風景。

不過,基於對人的好奇與關懷,以及在戲劇虛實之間探索如何成為更好的人,即使我面向的通常是「一般大眾」,不少參與過我課程/工作坊的參與者卻表示,我與他們共同開創的戲劇經驗,雖無治療之名,卻常常具有療癒的效果。如果有幸經營團體較長的時間,我往往能發現到訴諸身心與想像投入的戲劇共事,能為個人、群體以及關係撐出寶貴的空間,帶來可見的質變。

這兩天有幸參與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和財團法人基督教臺北市私立伯大尼兒少家園主辦的「戲劇治療應用於兒童與青少年輔導工作國際研討會」,有諸多體會。

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

為母者首次出手的期中考前準備

不想讓孩子以為學習是為了考試,希望讓他們的學習基於自發的動機居多,除了提醒他們就作業、平時測驗原本不懂的地方釐清問題、確實訂正,之前很少插手孩子期中考試,甚至搞不清楚他們的考試日期。另外,除了覺得題目品質待商榷,不認同以反覆練習建立反射式作答的能力,又深感孩子現在的課業量,比起我們當年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從來就不是評量或測驗卷的愛用者。

2017年10月27日 星期五

重返復興崗有感

應邀擔任論文評論人,再度回到復興崗。

2017年10月18日 星期三

Epithets的生活妙用


大一【西洋文學概論】,老師教了一個修辭術語「epithet」,指的是史詩描述人物或事物特性的特定形容修飾語,像是fleet-footed Achilles,rosy-fingered dawn,wine-dark sea。當時大量的字彙,還有ID/配對記憶題型,把我搞得頭昏腦脹的。不過後來對故事更了解、英文也有長進時,覺得這些形容修飾語生動而優美,很能啟發想像。時隔多年,幾乎都忘了epithet這個字了,沒想到近日竟有實際應用的機會,而且到目前為主成效不錯!--與文學、創作無關,而是與親子關係有關。

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

小三社會隨堂考的後續與反思

昨天晚上抱著孩子,跟她聊聊上中年級以後的感受,探討狀況背後的原因和可能的改進之道,孩子、老師、家長關於學習在認知上的差異,也讓她知道還有不參與考試(老師主動提出)與轉換環境的選項。當然,最重要的,是讓她知道她絕對擁有我們的愛與支持。

2017年8月19日 星期六

余秋雨 〈成熟〉英譯小試

國中同學Iris Lee傳來這首余秋雨關於成熟的小品。她譯了大部,我再提供一點修潤的點子,目前合作的成果如下:

2017年7月27日 星期四

記2017臺北藝術節 如何成為臺灣人 文本建構工作坊(一)




身在臺灣,尤其是臺北,實在是藝文愛好者之福。只要有心有時間,便可能接觸到國內外優質藝術家/團隊的作品。近年,更是有許多參與式的工作坊,提供和觀賞不一樣的實作體驗。

2017年6月23日 星期五

測驗卷雜感


四年級的孩子說導師調查班上

「有多少人沒寫測驗卷還活到現在的?」

2017年5月8日 星期一

「如何表演戲劇中的回憶工作坊」小記

5/3參加徐堰鈴主持的「如何表演戲劇中的『回憶』工作坊」,和姊姊以及大學生們一起探討回憶的本質,以及如何在舞台上展演回憶。當初是看到堰鈴的這段文字,興起了報名參與的念頭:

《生之夜色》觀後小記


《芭樂人類學》是一本集結眾人類學家與人類眾生相的讀本,淺顯易讀,但也有理論的支撐。在林子晴與胡正恆書寫〈曼德拉的身影,非洲音樂地景的啟應〉篇章中,讀到曼德拉的運動策略:「談判時,如果你用對方了解的語言,對方會動腦;如果你能用對方的語言,那會打動他的心。」「如果不擺脫痛苦仇恨,人將永遠身陷籠牢。要與敵人謀和:必須先跟敵人和作,然後敵人變成夥伴。」「攀過一座高山之後,還有更多山脈等著。許多人必須一再地行經死蔭幽谷,才能抵達心中自由的山巔。這幾筆引言讓我想到5/6看的表演--EX-亞洲劇團跨國製作的《生之夜色》(The night side of life)。

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

閱讀筆記



Garry L. Landreth在《遊戲治療:建立關係的藝術》中描寫遊戲治療師的理想人格特質包括「客觀及彈性」、「不評斷或評價」、「開放的心胸」、「耐性」、「對不確定狀態的高度容忍力」、「未來心」、「個人勇氣」、「真實、溫暖、關懷、接納及敏感的了解(愛與慈悲」、「個人安全感」、「幽默感」。

2017年4月20日 星期四

人生,化學變化

早餐時間,跟孩子聊到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2017年3月13日 星期一

觀影小記:《鳥人》


雖是後知後覺,但Birdman or (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 (2014)真是好看!

悼念崔小萍女士

崔小萍女士於1959年獲得第六屆亞洲影展最佳女配角「銀鑼獎」。
圖片來源:崔小萍《獄中日記》

報載崔小萍女士於3月11日離世。當年碩論以廣播劇為題,因緣際會取得了崔小萍女士的聯絡方式,曾在電話中與她進行訪談。電話中,她侃侃而談自己的戲劇觀,也談到了廣播劇在我為文的20世紀末早已盛況不再…


Handpan 手碟鼓

圖片來源:https://www.pinterest.com/pin/221028294190778373/

2017年1月10日 星期二

揚生60(留齡)民生館場勘

揚生60.民生館

姊姊與我是彼此最資深的朋友與玩伴,從小到大,不時分享感動或者在思維上交流,因此先後與戲劇、人類學結緣。後來,我在英國華威大學戲劇教育暨文化研究所取得藝術教育哲學博士,姊姊則是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取得人類學博士。去年底(2016/11/12)我們姊妹首度結合彼此的專業,透過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平台,攜手策劃了探討銀髮生心理的「劇做老年工作坊」。這個工作坊結合了人類學的視角與戲劇教育的方法,引導參與者對銀髮族群產生共感與同理,進而對生活或是各自的工作場域有所啟發。

2017年1月5日 星期四

北投異托邦參與心得

鳳甲美術館負地平線展

「北投異托邦」是鳳甲美術館「負地平線」展的其中一個作品,由日籍都市劇場導演高山明(Akira Takayama)的Port B團隊策劃。他延續2013年在東京藝術節發表之〈東京異托邦〉的構想與執行架構,以北投為場域進行跨國實踐。